2008年1月16日

R657.行到船停處


R657.
行到船停處﹝Funadomari Made﹞。片山恭一(KATAYAMA Kyoichi)/陳寶蓮。時報文化。2007。237頁。08/01/08-08/01/14。

包括他自己,所有的人都說他不是「純愛作家」,可他最有名的那本「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卻像是太合頭型的冠冕,怎樣也拔不掉。


這個故事講的是平凡夫婦的幾個月的生活,先生俊一不孕(前段婚姻便是因為這件事破局的),妻子牙子替不孕的妹妹泉當代理孕母。到了懷孕後期,牙子開始出現精神上的疾病,被人跟蹤迫害的妄想症與日俱增,對腹中小孩的感情慢慢轉變,理性超出軌道,馳騁在幻想的空間。


在電腦公司當程式設計工程師的俊一對工作、人生出現倦怠感,面對妻子反常的狀況,想到的居然是跟著妻子進入她的世界。最後胎兒在慌亂的逃跑中不明原因死亡,泉的婚姻也破裂,俊一帶著妻子和嬰兒骨灰回到故鄉小島安葬,而生活仍會繼續,生命也是。


很慢很慢的一本書,寫著平常的生活,但就是感到揮之不去的沉重和黏膩,因為太像一般人的生活了,連牙子的妄想居然都可以覺得理所當然。實在不知道要說作者寫的好還是其他什麼評語。但就「娛樂」而言,這個欄位就要空下來,沒辦法打分數的。


唉!作者果然不是「純愛作家」,起碼在「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後,再也沒看到那樣淺顯易懂的「愛」了。



R656.王丹看美國的人文與自由


R656.
王丹看美國的人文與自由。王丹。九歌。2007。215頁。08/01/09-08/01/14。

整本書分四部份。


輯一,拂曉時分。多是感性之作,「有一種惶恐」寫美好的感受中突如其來的一種轉瞬的不安──


「一種惶恐慢慢地在心中由點滴凝聚,像墨水滴到白色的床單上依樣逐漸擴展,速度不快但是進度堅實,不可抗拒地排擠光明,一點點地吞沒了剛才的幸福感。」(p.19

「因為有這樣一種惶恐,我們會在一切都顯得如此美好的時候,卻悵然若失。」(p.20


不愧是詩人啊!反覆再看,還是覺得那種摳到心底某處的感覺。


輯二,文化觀察。快要一半的份量談愛滋、同性戀相關的問題;另外用人物,像葉爾辛、余英時、「受夠了讓出座位」的蘿莎‧帕克斯(Rosa Parks)…褒貶一下歷史和今人。


輯三,給未來的領袖。以一個三十八歲的近中年男子,談談對美國大學生的觀察。


輯四,九一一之後。美國社會的議題,保守主義、公投、天主教醜聞等等,來映照一下華人的世界。


作者的筆力還是令人看得舒服,不論在分析時事或是抒發情感,總能很快進入狀況。但如果說偏愛,還是偏好作者有點稍稍濫情的浪漫,一種寫詩般的論理,道理的本身,也有了絃外之音般的韻律哪!




R655.這一夜誰能安睡


R655.
這一夜誰能安睡﹝Konya Wa Nemurenai﹞。宮部美幸(MIYABE Miyuki)/劉姿君。獨步文化。2006。251頁。08/01/08-08/01/09。

跟「少年島崎不思議事件簿」一樣的青少年主角,「我」的緒方和和早熟的好朋友「島崎」。


緒方的媽媽莫名奇妙得到一筆恆產,在少女時代幫助過的隔壁房客,二十年後臨終之前把遺產全留給緒方的媽媽。不過是一次偶然的出手相助,二十年後潦倒房客真的發了大財,還遵守那時根本沒人會在意的諾言,好好的用五億元來「報答」。


天外飛來橫財反而將緒方家攪入恐怖的漩渦,社會大眾輿論媒體的焦點已經讓人吃不消,更大的問題卻出現在緒方夫妻之間,因為這筆來路不明的金錢,搞的夫妻分居瀕臨離婚。


在好朋友島崎幫忙下想要揭開二十年前謎團的緒方,卻又陰錯陽差和媽媽成了綁票的對象……


不過宮部美幸的主角一旦是少年,就不會有真正的壞人。整個故事像是一個不太荒唐的鬧劇,小小轟轟烈烈一下就退場了。


突然覺得沒什麼意思耶!我那稀薄的童心,再次證明指數即使不到零,也相差不遠了。




2008年1月8日

R654.黑冰


R654.
黑冰(The Black Ice)。麥可‧康納利(Michael Connelly)/鄭惠雯。聯經。2007。368頁。08/01/07-08/01/08。

Harry Boschi
這次辦案辦到墨西哥去了。

廉價旅館有具疑似被內部調查而畏罪自殺的警官屍體;小巷中發現了一具無法辨認身份的老年人屍體;俗稱「黑冰」的新式毒品開始在市面上流行起來,兩幫人馬火拼爭地盤。

幾個不搭嘎的案件在鮑許手上全都開始有了關係,獨行俠的作風仍然沒有改變,越界到了墨西哥直搗毒梟老巢,破獲運毒的伎倆,也找到整個案件真相──企圖改變自己過去和未來的警官,想要偷天換日而設計出來一連串的謀殺。

可以分段,也可以一口氣在有點打瞌睡的狀態下看完的小說。



R653.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R653.
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Boku No Naka No Kowareteinai Bubun﹞。白石一文(SHIRAISHI Kazufumi)/陳明姿。商周。2004。263頁。08/01/05-08/01/07。

封面有著圖書館特意貼上的一個圓形加斜線的紅色小貼紙,上頭寫著──「限18,未滿18歲不得閱讀」;再加上封面是個敞開上衣,胸部到肚臍裸露卻不露點的女體……哇塞,怎麼個「勁爆」的內容啊?


在出版社擔任編輯的男主角「我」松原,糾纏在三個不同的女子關係中──時尚雜誌記者的菁英美女枝里子;和韓籍丈夫離婚的獨自撫養兒子的小酒館女主人朋美;還有以金錢聯繫性關係的富人之妻大西昭子。


整個故事當中,「我」不停地反覆思考著「活著」和「死亡」的意義,除了大量引用文學作品中探討的死亡,還有不停闡述他自己的體驗和定義。除此之外的性愛描述,用文字堆砌活生生的A片場景。


「我」之所以執著在這個主題之上,原因是有個不負責任的母親之故。很年輕就生了他的媽媽,在兩歲的時候曾經遺棄過他,之後又周旋在不同的男人之間,完全沒有善盡撫養「我」和同母異父的妹妹的責任。自力更生長大的「我」,開始虛無地面對人生,想著幸福與不幸,快樂與哀愁……。


以常態的社會價值評斷,「我」並沒有自暴自棄,他以獲得高薪的目標努力工作,也沒有自殺厭世的念頭,他只是對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很不在乎,隨時聯繫和突然不聯繫都沒有關係,只是很疲憊的活著。


「這世界上並不存在著不去深入接觸真實血肉而得以藉由書籍或電視就能了解的事情。」(p.225


狀似灰色的男主角,其實是一直想要找個可以讓他和這使他及其失望的世界有聯繫的「點」。故事到了最後,永遠不可能真正了解他的女朋友枝里子經過分手又重新有了連絡,但是要在一起還是就此分手,對「我」來說,還是不重要的事。


人為什麼要活著?對生命到底要負責到怎樣的地步?這本書看得我反問自己好幾遍,卻仍無法想出一個至少有點說的過去的答案。


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呢?也在某個黏膩陰暗的角落岌岌可危嗎?




R652.越讀者


R652.
越讀者。郝明義。網路與書。2007。255頁。08/01/01-08/01/05。

應該是要坐在書桌前,看到引用有意思的地方,就該記錄下來,然後到了這個時候可以翻到那個第幾頁,再好好想想……。可是,開始看這書的時候距離還書的日期已經有點近了,再加上還有好多可以分心的其他引誘。所以接下來的心得,在某些方面來說,可以是相當粗糙的心得。


第一部份,談的是學校造成的閱讀經驗,把人天生的好胃口都給破壞了。


第二部份,分析閱讀應該有不同的種類,作者將其分為四大類,分別是主食閱讀生存需求的閱讀;美食閱讀思想需求的閱讀;蔬果閱讀工具需求的閱讀;甜食閱讀休閒需求的閱讀。


第三部份,網路上的閱讀。討論到網路上四通八達神速方便的特性;網路書和實體書之間的消長;網路閱讀需要的外語能力等等。


第四部份,越界的基礎。談到小說、詩、哲學、歷史、漫畫等不同閱讀的特性和必要性。


第五部份,閱讀的工具。像是如何化零為整找時間閱讀;閱讀的配備;書店;圖書館。


第六部份,閱讀的方法。是要不求甚解,觀其大略,還是要熟讀精通?要不要做筆記,如何做筆記?如何以主題來做延伸閱讀?如何分辨經典和fashion書籍的差別?何時要博覽,何時要少讀一點書?


第七部份,畫出有七到階梯的閱讀地圖,如何找尋不同主題,一步一步往知識的金字塔頂端走去。


書中用了好多人的話來加強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看得我真的冷汗直流。檢視自己的閱讀,只能說,我一直在慣壞自己,一勁兒努力吃著「甜食」而已。將進九成以上的閱讀,都只是因為我想看(像看著玻璃櫃裡的美麗蛋糕),根本沒有想到這是要拿來滋長知識的。


不過其中幾個例子讓我很感興趣,像說到達爾文的閱讀,說他晚年因為健康不佳,每天只集中四小時做研究,其他生活的最大調劑,就是看浪漫的愛情故事。他甚至主張:政府應該立法禁止,愛情的結局不得搞成悲劇。(p.70


另外提到外語在網路使用上的必要,提到一個毛遂自薦的介紹信,談到的是編輯《牛津字典》的James A.H. Murray。那本書叫《瘋子‧教授‧大字典》,似乎很值得一看。


最後要說的是,作者說到有次他在往香港的飛機上,被一個氣質姣好出眾美麗的女子吸引,這女子從飛機起飛到降落不但一直專心看著書,還不時提筆寫筆記。在短短航程時間中,他有種種精采的異想,但後來發現女子所看的居然是一本當時當紅的教導人如何成功的書,那些色彩斑斕的傳奇就全部變成黑白了。


可惜作者當時不時遇到我﹝又即使遇到我也不會因為我的外表讓他想要一窺究竟﹞,不然從我身上他是絕對不會幻滅的──向來在飛機上,我只會看作者所稱許的小說、小說、小說。




2008年1月1日

R651.午夜的玫瑰


R651.
午夜的玫瑰﹝Yonaka No Bara﹞。向田邦子(MUKOUDA Sei)/蘇炳煌。麥田。2007。277頁。08/01/01-08/01/01。

隨筆般的散文。有拿手菜的作法;訪談不同職業男人的紀錄;旅行的心得(比利時、南美洲);還有工作上、自己個性上的告白。


雖然覺得有些凌亂,但好些篇幅的文字和有趣的資訊,還是常常讓我停下來重新咀嚼幾次──


「閱讀時,打開書本前和看得渾然忘我時感覺很愉快,但我更喜歡在閱讀途中獲讀完之後,花些時間發呆空想,像水慢慢滲透砂地一般,讓感覺在體內擴散開來。」(p.72


「馬克吐溫曾說『花椰菜不過是受過大學教育的甘藍』(Cauliflower is nothing but a cabbage with a college education.---甘藍識了字,就叫花椰菜了。)」(p.154


「(在比利時奧斯坦德【Ostend】)漁夫乘馬入海,…馬是格拉班達品種,…捕「庫魯貝多」的小蝦子。」(p.158


「人只要有愛,一夜之間便可混血成功,但這兩條河若即若離,綿延數 十公里 ,在亞馬遜河中央創造出兩條色帶,互爭地盤。」(p.176


「現今,死到臨頭還不認錯者,稱之為惡女。」(p.257


(菊池寬的演講)「評斷他人之時,要先說出缺點。如果先說對方個性很好,但是懦弱、沒出息,對方就變成懦弱、沒出息的人;如果把對方想成雖然懦弱、沒出息,卻是個很好的人,整個社會就會變得很何樂了。」(p.270


雖然在兩個小時之內看完,對這位死於台灣空難的作家的敬意,卻和時間的短暫成反比。



R650.本所深川詭怪傳說


R650.
本所深川詭怪傳說﹝Honjo Fukagawa Fushigi Zoshi﹞。宮部美幸(MIYABE Miyuki)/茂呂美耶。獨步文化。2007。219頁。07/12/30-07/12/31。

以流傳在本所、深川七個傳說而寫成的「捕物小說」。捕物是江戶時代的捕頭,在這本小說中的串場人物就是捕吏茂七。


乍看之下充滿神怪奇談,但事實上都只是人性的堆疊。善意、惡念包裝在時代小說的外殼下,呈現另一種類似異國情調的風貌。


七個故事啊!自己看囉!



R649.FINE DAYS 昨日重現


R649. FINE DAYS 昨日重現(FINE DAYS)。本多孝好(HONDA Takayoshi)/鍾芝暐。尖端。2007。286頁。07/12/30-07/12/30。

四個或多或少都和「不可思議」能力有關的故事。


FINE DAYS」。美麗的轉學生成為學校焦點,有關她的流言四起,全都和自殺案件有關。高中男生的「我」根本不相信,直到親眼見到非本人意志的另一個「她」出現在一樁差點成為命案的現場。謎團仍是謎團,「我」長大後的回憶裏,只留下「當初好像有點什麼」的印象,其餘什麼都不剩了。


「昨日重現」。和白手起家老爸合不來的大學生「我」,在父親獲知只剩三個月性命的病榻上,答應幫他去找三十五年前因故分手的初戀情人和他們的孩子。「我」以有限的資料重回父親舊情人當初的老公寓,意外的和三十五年的父親以及當時的情人重逢。穿越時空的相逢,讓他漸漸了解了一直厭惡著的父親的內心,一同經歷了一對年輕情人不得不的分手。儘管看似小小的差異,卻會導致完全不同的人生,之後「我」見到了父親要找的人,但三十五年的時光,讓「過去」就僅僅是「過去」了。


「在暖意中沉睡」。研究生「我」對逝去的妹妹一直有著深深的罪惡感,因為九歲的時候在車禍現場搶先抓住救難人的手而活了下來,留在車裡的妹妹卻在下一秒的爆炸當中喪生。不知道自己存活目的的「我」,在遇到大學部的學弟「結城」後,終於決定勇敢一回──結城的姊姊有著咒念傷人的超能力,唯一能夠讀懂姊姊惡意圖畫的弟弟,只能小心控制自己的情感,照顧姊姊,隔離世人,不激怒姊姊去傷害其他人。「我」決定要回應結城的愛情,一起攜手面對令人背脊發涼的寒意。


SHADE」。賣舊貨古董的老婆婆,用玻璃燈罩的故事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和情人間的問題。「我」對曾經結過婚情人的前夫,有著一股說不出來的忌妒,進而懷疑情人對他的感情。這樣的黑暗在內心中滋長,變成兩人關係黯淡的開始。聽完玻璃燈罩故事後的「我」,決心要好好守護兩人之間的小火苗,小心不讓它被微風給吹熄。


四個故事當中,「昨日重現」雖然時空錯置,但是一種發人深省的誤闖;「SHADE」的故事則像寓言般的充滿美麗的寓義。至於「FINE DAYS」和「在暖意中沉睡」,就充斥著令人背部起雞皮疙瘩的邪惡魔幻。


作者的想像力像沒來由的波動,出人意表,無關美醜,卻深深吸引人。


R648.雙面葛蕾斯


R648.
雙面葛蕾斯(Alias Grace)。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梅江海。天培。2007。451頁。07/12/20-07/12/29。

作者回到1843年,重現一樁駭人聽聞的凶殺案,抽絲剝繭想要解開殺手內心的謎團。

16
歲女傭葛蕾斯被控同謀殺死主人和主人情婦,她因為聲稱案發時喪失記憶,再加上律師的巧妙辯護,得以獲判終身監禁取代死刑。雖然所謂的人道主義者堅信她的無辜,但也有人認為葛蕾斯年輕美麗的外表包裹著極端的邪惡。精神科醫師西蒙將葛蕾斯當作事業的轉捩點,決定好好研究她的心理狀態,希望能夠喚起她的記憶,找到真相。

故事以葛蕾斯和西蒙的面談為主軸,將葛蕾斯的生平經歷作了詳細的敘述;另一方面是西蒙醫生自己的故事,一個家道中落的年輕男子,想要擺脫母親設定的未來卻又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什麼把握。

作者的細膩筆觸隨處可見,寫葛蕾斯面對西蒙醫生道出自己的故事時,那種交談的感覺──

「…就像是半夜裡突然被驚醒,有隻手在摸你的臉。然後你坐起來,心跳劇烈,可是誰也沒有。在這種感覺下,又有另一種,一種被人撕開的感受。不是肉體被撕開,而是桃子被撕開的感受。根本不是被撕開,而是桃子太熟了,自己裂開了。」(p.79

故事的重點漸漸從葛蕾斯到底是整件謀殺案的唆使者還是被迫的幫兇,轉移成對19世紀加拿大移民生活情形的描述。「分裂人格」的解答對我的吸引力,遠不及將我帶到那個時空的文字魅力。可能因為驚奇,可能因為不習慣,當初看瑪格麗特‧愛特伍小說的感受,在讀這本小說時不復重現。

是不是這回的故事植根於真實的過去而非不知名的未來?我不知道。只知道當初讀「盲眼刺客」、「使女的故事」、「末世男女」時的暈眩,這回居然不藥而癒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