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2020. 下雪時節. Cold Enough for Snow。Jessica Au/楊岑雯。時報。2023。196頁。2025/07/11-2025/07/12。
作者和住在不同城市的母親相約同遊日本,然而故事的主軸不在常見的母女關係上雕琢,只是一連串作者觸景而發的前事回顧。
故事結構像是參觀博物館,從旅途中的一件小事開了個入口,引導進入某個人物或某段經歷的展覽室,交代的差不多後,就再穿堂入室到共同的通道——眼前正在進行的旅行——繼續信步,直到帶領進入另個展覽廳。
用這樣的手法敘事的結果:因打電話給姊姊報平安,便寫道當醫師的姊姊的個性和她那個有著同樣拗脾氣的女兒;媽媽問起女兒最近正在念的書,接下來就開始出現讀大學時崇拜的希臘文學老師的種種(和同學在老師家聚會、當老師度假時的house-sitting);坐往茨城的火車上,想起媽媽曾說過的「大伯」那段與富家女苦戀的過往,還以不同的幾種不同版本反覆登場;談到懷舊,便出現姊姊和香港相關的事情,如曾跟媽媽回香港參加家族喪禮;因參加在香港舉行的學術會議而認識姊夫的經過。
之後繼續的旅行有點變化,作者女兒晚餐時提議和母親暫時分開行動,獨自前往古道健行一天一夜。餐廳裡的服務生讓她想起就讀大學時在餐廳打工時的經歷和前男友的交往;第二天獨自搭火車進入森林,開始交代現在的生活—考慮要不要和一起買房子的現任男友生小孩、曾經和現任男友拜訪住在山中老家的雕刻家父親…等等。
完成了濕冷的健行再見到媽媽後,故事似乎才又回到旅行的正軌上。這趟始自東京,終於京都的旅行,沒有意見的媽媽隨著藝術家女兒造訪了好幾間美術館、畫廊、藝廊、古屋、書店,看了名畫,也看了傳統的織品等等。是不是他方的日本其實並不重要,就如同陰雨寒冷的十月,異國風物不過是和回顧對話的襯底,是隱隱約約的背景音樂,是看似沒邊際回憶的媒介物,也是一觸即發感觸的助燃劑。
故事中香港移民的「母親」很少表達,被逼著發言時也近乎卑微地小心翼翼,像是作者需要對話/發言時,代替讀者當受眾的角色,其幫襯的份量甚至比不上沒有對手戲姊姊佔有的篇幅。然而,和絕口未提、完全隱形的「父親」相比,安分安靜的媽媽,還算是有輪有廓,十分出色且重要的配角了。
另外,不知道是翻譯的緣故還是身為「可能不懂中文」的移民第二代的作者的關係,浪漫初戀男主角的「大伯」,既然是媽媽的哥哥,理應稱作「大舅」才是吧!生性在小地方挑剔的個性,在這點上老是和自己過不太去哩!
旅程濕濕冷冷直到終點,媽媽終究沒有躬逢期待的下雪風光。英文書名取得很好,雖然cold
“Enough”,但就差那麼一點點,還是不足以enough到滿足慾望。旅行的真諦和人生差不多,可以的盼望與可能的落空,總是無預警的隨機出現。喜歡旅行的人是不是從旅行中的無常中,可以更習慣接受「既來之、則安之」的處世態度呢?
這是本邊看自己的回憶邊敲著門鬧著也要跑出來的一本書。關於旅行,關於一期一會的人們,關於記得的故事…,如何將這些一大絡一大絡豐富的「原料」巧妙的編織在一起,這本得獎作品,真的做了非常好的示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