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741. 我輩孤雛. When We Were Orphans。石黑一雄. Kazuo
ISHIGURO/林為正。新雨。2018。395頁。2021/10/20-2021/10/21。
1920年代住在上海公共租借的英國男孩克里斯多夫,和隔壁的日本男孩秋良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兩人度過一段沒有祖國(英國、日本),也沒有那麼中國(住在不接觸一般中國人的租界)的童年時光。一天,在賣鴉片公司工作的父親上班去後便不知去向,隔了一陣子之後,熱心參與社會平權運動的母親也無預警地失蹤,幼小的克里斯多夫隻身返回英國,接受姑姑資助進入貴族寄宿學校,長大後參加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偵破數件知名案件,最後成為年輕的知名偵探。
深信相繼失蹤的父母親是被人綁架的克里斯多夫,在1937年日軍開始侵略中國之際,回到上海找尋父母親的下落。然而真相是不忍卒睹的人性險惡:逃避責任的丈夫和情婦一走了之;在國民黨共產黨交相要脅的英國人,將得不到的美女少婦獻給權霸一方的軍閥;為了保全兒子生活無虞的母親成為被奴役的白種侍妾,漸漸遺忘現實、行屍走肉地存活。
至於兒時玩伴呢?誤入交戰區的克里斯多夫竟奇蹟似的拯救受傷日本大兵秋良,戰場上的不期而遇無法好好話別,但短暫的交會總算正式結束了兩人共有的童年。
故事中的女主角是個想盡辦法要在上流社會立穩腳跟的女子,即便擄獲知名老將軍看似遂了心願,然而終將破碎的婚姻使得女子繼續勇敢逃離:
「究竟什麼事情會來不及呢?」
「…我只知道我已經浪費了許多年尋尋覓覓,尋找我必須費盡心血才配得到的獎品。可是現在我不希罕了,現在我要別的東西,我要能給我溫暖與庇護的東西,無論我做了什麼事,變成什麼樣的人,都能接納我的東西。永遠都存在的東西,永遠,像是明天的天空。這就是我現在要的。…再拖下去,馬上就要來不及了。我們會因為太僵硬而無法改變。如果現在不把握,以後永遠也不會再有機會了。…。」(p.272)
已經很多年絕對不先看前面的分析或導讀就直接進入故事,偶爾偶爾動了想要看看其他人怎麼說的時候,才會在書看完後翻到最前面的導讀看一下。看完這書的時候,就發生了難得一次的「偶爾」。先不說各個似乎大有來頭但一個都不認識的人名,幾篇下來都強調作者在此書中是將他日裔英人的身分書寫進去,強調文化認同或文化失根漂離的感受。
哎呀呀!果然沒慧根啊,我!雖然覺得某些枝節描繪的不明白的細膩,但始終沒看出如導讀所說的作者深埋的用意。即便wiki上說:
“…some reviewers described the novel as one of Ishiguro's weakest works, with Ishiguro himself saying "It's not my best book".”
我卻覺得這書引起了我「很想一股腦看完」的衝動,再怎樣weak也weak不到那兒去啦!
「對於我們這種人而言,我們的命運是以孤兒的眼光看待世界,長年追逐著父母消逝的暗影。我們只有盡全力把使命完成,別無解脫之途,在此之前,心中無法得到片刻的平靜。」(p.394)
這是本以偵探當主角卻完全不著重在偵探解謎上的故事。只要追根究底,人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偵探。
1920年代住在上海公共租借的英國男孩克里斯多夫,和隔壁的日本男孩秋良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兩人度過一段沒有祖國(英國、日本),也沒有那麼中國(住在不接觸一般中國人的租界)的童年時光。一天,在賣鴉片公司工作的父親上班去後便不知去向,隔了一陣子之後,熱心參與社會平權運動的母親也無預警地失蹤,幼小的克里斯多夫隻身返回英國,接受姑姑資助進入貴族寄宿學校,長大後參加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偵破數件知名案件,最後成為年輕的知名偵探。
深信相繼失蹤的父母親是被人綁架的克里斯多夫,在1937年日軍開始侵略中國之際,回到上海找尋父母親的下落。然而真相是不忍卒睹的人性險惡:逃避責任的丈夫和情婦一走了之;在國民黨共產黨交相要脅的英國人,將得不到的美女少婦獻給權霸一方的軍閥;為了保全兒子生活無虞的母親成為被奴役的白種侍妾,漸漸遺忘現實、行屍走肉地存活。
至於兒時玩伴呢?誤入交戰區的克里斯多夫竟奇蹟似的拯救受傷日本大兵秋良,戰場上的不期而遇無法好好話別,但短暫的交會總算正式結束了兩人共有的童年。
故事中的女主角是個想盡辦法要在上流社會立穩腳跟的女子,即便擄獲知名老將軍看似遂了心願,然而終將破碎的婚姻使得女子繼續勇敢逃離:
「究竟什麼事情會來不及呢?」
「…我只知道我已經浪費了許多年尋尋覓覓,尋找我必須費盡心血才配得到的獎品。可是現在我不希罕了,現在我要別的東西,我要能給我溫暖與庇護的東西,無論我做了什麼事,變成什麼樣的人,都能接納我的東西。永遠都存在的東西,永遠,像是明天的天空。這就是我現在要的。…再拖下去,馬上就要來不及了。我們會因為太僵硬而無法改變。如果現在不把握,以後永遠也不會再有機會了。…。」(p.272)
已經很多年絕對不先看前面的分析或導讀就直接進入故事,偶爾偶爾動了想要看看其他人怎麼說的時候,才會在書看完後翻到最前面的導讀看一下。看完這書的時候,就發生了難得一次的「偶爾」。先不說各個似乎大有來頭但一個都不認識的人名,幾篇下來都強調作者在此書中是將他日裔英人的身分書寫進去,強調文化認同或文化失根漂離的感受。
哎呀呀!果然沒慧根啊,我!雖然覺得某些枝節描繪的不明白的細膩,但始終沒看出如導讀所說的作者深埋的用意。即便wiki上說:
“…some reviewers described the novel as one of Ishiguro's weakest works, with Ishiguro himself saying "It's not my best book".”
我卻覺得這書引起了我「很想一股腦看完」的衝動,再怎樣weak也weak不到那兒去啦!
「對於我們這種人而言,我們的命運是以孤兒的眼光看待世界,長年追逐著父母消逝的暗影。我們只有盡全力把使命完成,別無解脫之途,在此之前,心中無法得到片刻的平靜。」(p.394)
這是本以偵探當主角卻完全不著重在偵探解謎上的故事。只要追根究底,人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偵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