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8日

R1919. 驗屍官傳奇 - 讓屍體說話,四十年與殘酷兇手的智力對決. The Education of a Coroner: Lessons in Investigating Death

 







R1919. 驗屍官傳奇 - 讓屍體說話,四十年與殘酷兇手的智力對決. The Education of a Coroner: Lessons in Investigating DeathJohn Bateson/聞翊均。方言文化。2018431頁。2024/01/21-2024/01/22
 
看看日期,又是一本還期迫在眉睫的書。翻幾頁看看,我想,不喜歡就完璧歸趙吧!
 
讀了兩頁…
 
哇!真像是每天配晚餐看的第四台新頻道:Crime & Investigation。「才」400頁。拚一下應該沒問題!
 
作者是知名的非小說作家,以馬林郡(位於舊金山北邊的小半島,南方入口為著名的金門大橋)的驗屍官Ken Holms為主角,紀錄其三十多年的驗屍調查官經歷。除了Holms的個人故事外,還有各種令人匪夷所思的、難以忘懷的、幾十年後才湊巧解開的、即使證據確鑿但檢察官卻不認同起訴的死亡案件。此外,因為轄區境內有惡名昭彰的監獄(聖昆汀監獄)和著名的自殺景點(金門大橋),書中也提到進入監獄工作,和檢查、調查每年為數眾多的橋下屍體。
 
順手記下前面兩章的幾個小知識——
 
驗屍官調查員的特質,需有熟悉死亡,掌握大量醫學知識,天生好奇心且好發問,對哀慟死者家屬心懷憐憫等幾項。
 
美國的驗屍官不需要有醫學背景,高中畢業即可。且大多數州的驗屍官為民選職務。他們在凶案現場是最高指揮官,警察、檢調、官員都要聽其命令行動。
 
觀察死亡的重點:
窒息致死,屍體下最唇有可能會出現咬痕;眼白有瘀點出血,大小比針孔還小。上唇繫帶撕裂或者舌頭咬傷,都代表死者可能被勒死或癲癇發作而死。
心臟病發死亡,心臟以下的皮膚為正常顏色,心臟以上則會是紫紅色(心臟停止跳動,但其他器官仍持續正常運作);且脖子、臉頰、嘴唇周圍呈現深紅色或紫色。
死者的手部放鬆且雙腿交叉,代表死前並不感到害怕,四肢僵直,則是曾收縮肌肉,死前感到痛苦。
屍斑:人死後皮膚呈現的顏色。心臟停止跳動後,血液會循著地心引力沉降,導致皮膚轉為深紅色或紫色。屍斑通常在人死後三十分鐘內出現,在死亡八小時後幾乎不再變化(因為血液凝固,血管壞死了)。死前幾天都不太動,很緩慢的死亡的話,很快出現屍斑;相反的,心臟跳動很劇烈的死亡,死亡一個小時之後都不會出現屍斑。另外,屍斑可以用來判定屍體有沒有被移動過的參考。
屍僵:死後八小時後開始出現,由最硬的肌肉,下巴,開始往下延伸(手肘、手腕、手指、腿、腳踝、腳趾),死亡二十四到四十八小時監會開始緩解。順序相同,首先從下巴開始變柔軟。
體溫:屍體的溫度第一個小時會因化學反應而上升一到兩度,之後每四個小時下降一到兩度,直到跟環境溫度相同。
 
Holms對其生涯的一段感想:
每一個死亡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就像每一個生命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一樣。驗屍官能用其他志業的人無法效仿的方法,去了解死亡背後的故事。這就是為什麼這份職業會吸引像我這樣的人。我們要在他人生命中最孤獨的時刻與他們同在,理解他們,並協助他們處理各種討人厭的事。
 
Holms不僅是驗屍,在謀殺案後,通知家屬才是最難的一關。書中提及幾個技巧,措辭、語氣、必須和避免的課題,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傾聽。逝者已矣,生者繼續move on,說來容易,執行困難。當下空白的情緒,日後總會以青面獠牙的姿態反撲。時時刻刻、日日夜夜。
 
如果問,這二十年來的閱讀習慣的改變是什麼?第一名絕對是「非小說」地位的提升。跟紀錄片一樣,年輕時是怎樣都不喜歡這種「沒有虛構/改編」題材的東西。歲月教導我的最重要一課是,真實人生其實比任何的虛構更離奇的。
 
可惜圖書館沒有作者的其他著作,即使英文原書也沒有。殘念殘念。
 
下一本只好再回小說類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