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

R1910. 碼頭上的陌生人. Stranger on a Pier

 







R1910. 碼頭上的陌生人. Stranger on a Pier。歐大旭. Tash AW /宋瑛堂。時報。2023135頁。2023/12/22-2023/12/23
 
作者以大馬華人的身分,講述從不自知到漸漸感受到身為異類和受排斥的過程。
 
描述寫這本書的動機是—開始「不在非華人前講中文,…在公眾場合避說中文,然後甚至也不和父母講中文。」直到赴英就讀,「才開始從遠方遙望童年,在全無羅盤或地圖的情況下,迷航在自我認同的汪洋中。…導航工具和知識應由父母傳承給下一代,可惜被我父母扣住了。…他們不發一語,因為他們不希望我產生異類感,因為他們要我歸屬。…然而,緘默的先決條件是抹淨過往,他們一方面要我歸屬,另一方面卻剝奪了我的歷史觀。歸屬和歷史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P. 12)
 
這本小書是兩篇散文集成,第一篇寫他的父親和祖父,第二篇寫外婆。雖以兩位長者不怎清楚的過往為主軸,更多的是在家鄉又異鄉的知識份子,努力尋求著根的企圖,一些憤怒,很多不解,到最後兩手一攤的無奈。
 
很能同情作者這些感受,但自私的比慘念頭在閱讀的開始便跑了出來。作者家族是進入馬來人世界的外來華人,而我這輩的台灣人卻是被「入侵華人」,在自己家園裡硬生生摁著低頭,不只否認,更甚是引以為恥父祖們的來歷、語言、文化等等。
 
從未離開北台灣家鄉的父母,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所目睹的政治事件的恐懼,以及成家後為生計的奔波,使得七歲以白丁之姿入學的我,成為洗腦教育下最佳的材料。曾因聽不懂的外省口音的小學老師說自己那不像台灣人菜市場名字而洋洋得意;不回答母親呼喚「阿X」的小名;努力捲著舌頭,模仿抑揚頓挫的聲調回答母親用母語跟我的日常對答;把「長得不像台灣人」當作最高稱讚,認為努力內化的過程終於得到了「完整變形」的回報。
 
成長,和說覺醒後的作者,即使想要重新著根,卻不知那兒算是真正的家鄉。相較之下,雖然曾被粗暴拔根,敷以毒藥營養劑,幸運的是,故土一直在原來的地方。只要開始朝著它邁步,一小步接著一小步,相信終究可以褪去仿冒品的錯亂置入,還我原生族群的本色模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