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5日

R591.終於悲哀的外國語


R591.
終於悲哀的外國語(Yagate Kanashiki Gaikokugo)。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賴明珠。時報。2006。221頁。07/09/24-07/09/25。

一直覺得,比較「看得懂」村上春樹的散文。

可能是因為腦筋不夠好,再加上想像力不夠猛烈,關於村上的小說,說得上喜歡的,只有「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和「挪威的森林」兩本而已。如果要問我為什麼會喜歡?現在連故事的細節完全記不起來的我,馬上就心虛起來。喜歡的層級那麼低,低到完全沒辦法和人討論的地步,所以那些探討村上現象的書,一本都不敢去看。

但是散文就不會了。


村上的散文當然還是很個人,但是他的「個人」是那種可以引發所有,至少是我,的很個人的經驗的酵素,幾乎到了想要把書放下來,馬上也坐到電腦前面(對不起,現在不是拿起筆來寫東西的時代了!),抹掉堆在記憶倉庫裡蒙上幾吋厚灰塵的過往經驗,像警示燈一般滴答滴答閃閃發亮的經驗,登時全通上電,讓它在電腦螢幕前用文字的形式大放光明。

只是村上接下去的文字還是吸引人,想著,「等一下再去寫」,然後讀著讀著,屬於自己的任何一個字終究還是沒寫出來。


在這本書中,作者寫了美國的反日情結,日本汽車,他最喜歡的慢跑,還有我幾乎都看不懂的爵士樂;比較了美國東岸和西岸的大學氣氛的不同,觀察美東知識份子的習性;另外不時比較了美國和日本對相同一件事的反應,例如女性主義,慢跑主辦單位等等。


最喜歡看的部份是作者「很」個人的經歷或瑣事,像是他想情不自禁要保持的「男孩子」樣子──(1)穿運動鞋(2)每個月去理髮院(不是美容院)一次(3)不一一找藉口辯解(p.141),於是寫了一篇他在美國剪頭髮的經驗【穿上運動鞋去理髮】;寫他偶而決定變成作家的經歷,是在二十九歲到神宮棒球場喝著啤酒突然想到的【遠離高麗菜捲】。


最有意思的當然就是跟書明相同的【終於悲哀的外國語】,作者寫他學習外語的幾次經驗,一直到最近(寫文章時),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進步。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分配給學習語言的時間變得捨不得了」(p.132)。


哈哈!我終於找到可以原諒自己學了五年日文而開不了口、游泳只會自由式、拿手菜等同於不會餓到的廚藝……的理由了。


另外,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傳授自己用外語對外國人傳達自己心情的秘訣,這樣的原則也等同「文章的寫法」──


1)首先要正確掌握自己想說什麼。其次把這重點,盡早找機會先用簡短的語言明確地表達出來。
2)用自己也能確實理解的簡單語言說出來。不需要困難的、高明的語言,不需要故弄玄虛矯揉造作。
3重要的部份盡量用解釋(paraphrase,換句話說)慢慢說。可能的話並加入簡單的比喻。(p.136


非常認同作者所說長期住在國外的感受,「就像是從社會上消失的預備=疑似體驗似的。」(p.215)。自己不在家的時候,世界還是照樣運轉,自身的存在其實是一種自以為是的重要。在每次出國旅遊回來飛機降落台灣時,這種感受格外強烈。


至於為何有這個特別的書名?關於這件事,作者有很生動的描述。


「…自從決定要當書名之後,偶而念頭興起,這語言就會浮上我的腦海。…就會毫無來由地忽然像漫畫的對白似的砰一下浮上我的腦海。不過雖然說『悲哀』,並不是因為不得不說外國語所以很難過,或者因為外國語說得不好所以很悲哀。……我真正想說的是,對自己來說並不是不用學、自然明白的自明性語言,不知道由於什麼因果關係,竟然把自己團團圍住,這種狀態本身似乎包含著某種類似悲哀的東西這件事。」(p.220


在收集成書的時候,作者在每篇文章之後都另外寫了「後記」來做補充。這本書其實是有點年紀了,一九九三年集結村上在美國兩年生活為雜誌所寫的雜文連在所出的書。距離現在已經是十四年前的事情了,可是奇怪的是,村上所寫的那些異國生活體驗,卻感受不到時光的無情的折舊壓力。


書放了十四年,紙張都會變黃了耶!可這些感受怎麼還是這樣明淨亮麗呢?

真是想不通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