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R1437. 潛水艇. サブマリン. SUBMARINE













R1437. 潛水艇. サブマリン. SUBMARINE。伊坂幸太郎. Kotaro ISAKA/李彥樺。獨步。2017283頁。17/11/18-17/11/20
 
好在有寫讀書心得,明明覺得故事中的角色很眼熟,但想不太起來到底在那本叫「孩子們」的書裡做了啥?於是立馬回到自己的部落格,在搜尋的框框裡打下書名──嘩啦啦──原來是在家庭裁判所裡工作的「不按牌理出牌陣內」和「一板一眼」武藤。

故事從家庭裁判所的武藤和他的主任上司陣內,處理無照駕駛撞死人的少年案子開始。不太配合問話回答的19歲少年,不但父母死於車禍,十年前和好朋友三人走在人行道上時,被突然衝過來的車子撞倒,好朋友也因而慘死。武藤明查暗訪下,漸漸發現這起車禍並非表面單純的意外,而是一樁「本想報復殺人但臨時中止卻誤殺路人」的案子。

就像之前的小說一樣,只要放開胸懷,好好的欣賞作者鋪陳的那些天馬行空、看不出有特別關聯的各色線頭後,慢慢地,整個情節就會像鏡頭般慢慢拉遠,到了某個定點…哇地,便會看出整個故事是怎樣的一幅織錦。

武藤的角色就像福爾摩斯身旁的華生醫生,個性老實到有點兒呆呆的,但盡責地擔任所有實務工作;而陣內是更率性任意的福爾摩斯,雖然不負責偵破凶殺案,但無視僵硬體制,反而更優游在人性的模糊地帶,達到真正幫助了迷途少年的任務。

故事討論了少年的惡意,是否只因為年紀輕就可原諒?犯了錯的少年,如果滿懷歉意,要如何度過日後漫漫餘生?殺了明知為惡人的人,是否就不構成犯罪?

書名的來源出自武藤和已經是29歲青年的若林之間的場景。若林十年前造成小學生車禍死亡,而後因是少年犯並未受到逞處,也沒留下紀錄,但事件也在他這加害人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有時乍看似乎不見蹤影,其實只是潛藏在視野之外。宛如一艘潛水艇,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浮上水面,猛然襲擊…」(p.218)

對錯的界線從來都不是直直的一條線,有時彎曲,有時分明,更多時候其實是模糊的。我想起很多年前在新竹少年監獄因工作需要,和殺人入獄的少年對談。當他說他把做手工的錢都存起來,寄給被他殺死的計程車司機的家人,還有每個月的忌日都會好好地念一整天的佛經…他說他也不知道怎麼會犯下這麼大的錯誤,很後悔很後悔……他萎坐在椅子上的弱若小小的身體,幾近光頭下的兩隻大小不對稱的耳朵……

就還是個孩子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