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412.
回憶的餘燼. The Sense of an Ending。Julian Barnes /梁永安。天下遠見。2012。205頁。17/05/09-17/05/13。
在網路上偶而看到電影預告,也許是因為英國口音,畫面顏色、還是廣告台詞─記憶改編─總之,發現是電影來自同名小說後,就趕快上圖書館預約了。
這是一樁年輕時沒有結果的戀情,相隔四十年後,因為收到一封執行遺囑的信,重新開啟回憶的暗門的故事。
故事並不複雜,簡單的來說,就是「我」,東尼,到算得上第一位交往了的女友薇若妮卡家度過短暫假期,自覺感受到女友家人對他的「歧視」後,兩人漸行漸遠而分手。一年多後,高中死黨中最有知識、哲學思維的艾卓安來信要求/告知和薇若妮卡交往,東尼回了封信,相關人等從此沒有往來,彼此失去音訊。又過了兩年,畢業後到新大陸遊歷一番的東尼終於返家,才知道在外地的這段時間裡,艾卓安因不明原因割腕自殺了。
故事到此像是中年大叔對青春歲月回顧兼批判的紀事,但這只是鋪陳「初戀失敗+好友驟逝」的第一部分。第二部的開始是在四十年之後,東尼接到陌生律師的聯絡,薇若妮卡母親的遺囑留了點錢和艾卓安的日記給他。滿腹疑雲的東尼為了要拿回屬於他卻還在薇若妮卡手上的日記,想盡辦法約見薇若妮卡。一方面過著結婚生女又離婚恢復單身的退休生活,另一方面幾經執著衝撞,漸漸揭露那段早已遺忘甚至竄改的記憶,其實是將「真相」包裝成自己是理所當然受害者的形式。
當年那封應答艾卓安和維若妮卡交往的回信,除了凶狠措辭發洩被背叛和受挫的情緒外,東尼還不懷好意建議艾安卓要認識真實的薇若妮卡就該去諮詢她的母親。就因為這項「建議」,間接促成了一段跨越年齡的戀情,使得年輕的艾安卓選擇自殺逃避負起責任,也間接造成了一個安東很多很多年後才發現的悲劇。
在平凡情節底下隱身的秘密,絕對是想要一口氣讀到最後一頁的動力,但是描述字句之精練、之雋永,讓想一探究竟的閱讀衝動踩了剎車,只想要停下來把充滿哲學意涵的字句反覆琢磨再三。
「…你會發現可以充當你人生目擊證人和佐證一天比一天少,讓你愈來愈不確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或曾經是什麼樣的人。…『歷史必然是產生於記憶的不完美和文件的不充分之交接處。』」(p. 86)
「當我們還年輕,每個年過三十的人在我們眼中都是中年人,年過五十的人都是老古董。…隨著時光流轉,那種在我們年輕時代非常重要又非常絕對的年齡階層劃分法會逐漸剝落,以致我們最終全都會落入同一個範疇:非年輕人。」(p. 87)
「『累進的問題。』艾卓安曾在日記上這樣寫道。你把錢押在一匹馬身上,如果贏了,彩金就會自動累積到下一場的賭金,以此類推。換言之,你的『贏』會累進。但你的『輸』也會累進嗎?如果是賭賽馬,你只會輸掉原來的賭金。但現實人生中呢?適用的也許是不同的規則。你押注在一段感情上,然後你輸了:然後你押注在另一段感情上,又輸了。這時,你輸掉的也許不是兩筆投注的總和,而是它們的乘積。至少你的感覺會是如此。所以,人生不是光有『加』和『減』,而是還有『輸』的累進與「失敗」的乘積。」(pp. 143-144)
「人生的目的是要透過磨損自己,來讓我們逐漸適應最終的滅亡,要像我們證明,就算活得再久,人生都不會像它曾經被吹噓的那樣美好。」(p. 46)
東尼和他們的死黨在高中上歷史課時就探討諸如:請概述亨利八世一朝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請說明歷史是什麼…這些問題即使一知半解也至少要大量閱讀,習於辯證才有辦法說點什麼。反觀這麼多年下來,我在歷史課上,到底教給了學生什麼思辨的歷史課題?
多棒的一本小說,像個再輕巧不過的小精靈,輕輕指著穿過迷霧的方向,到達既熟悉又新奇的地方。一直想一直想,想著東尼艾卓安薇若妮卡加減乘除的人生總和,想著也在年輕時一起自以為是但今生不再相見卻了無遺憾的A君、Miss G或者是ZZZ……
該開始再寫故事了。
Ps.
跟內容無關的心得─小說中有好多有意思的引用文字,但詳細程度不一的注釋卻放在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故事都結束的最後,除非個性特別偏執,否則怎麼有辦法看到第8頁一句引文下的小號碼,然後執著的翻到第87頁看注釋呢?真想寫信給出版社,要他們再版時注意這點,直接把注釋放在同一頁上才好。
如果真的這麼做了,會不會因吹毛求疵而成了出名的偏執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