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171. 夏日謊言. Sommerlügen。Bernhard Schlink / 顏徽玲。皇冠。2012。285頁。13/06/27-13/06/27。
一天內看完的,總共七篇的小說集。
「旺季後」。身分地位的懸殊差距,對感情而言的影響,到底有多少?
富裕美國女子和普通收入的德國音樂家,在旺季過後的觀光地岬角相遇,談起一開始並不清楚各自背景的戀愛。兩個星期後,在機場分開,他回到吵鬧擁擠習慣了的紐約公寓,開始對兩人之後的生活猶豫起來。
富裕美國女子和普通收入的德國音樂家,在旺季過後的觀光地岬角相遇,談起一開始並不清楚各自背景的戀愛。兩個星期後,在機場分開,他回到吵鬧擁擠習慣了的紐約公寓,開始對兩人之後的生活猶豫起來。
「巴登巴登之夜」。戀人之間的「坦白」,該到怎樣的地步?
劇作家和在大學兼課的女友總是分隔兩地,他習慣性地和其他女人來往,沒上床,卻也瞞著女友。直到女友發現她自以為的「真相」後,兩人關係破裂。女友說:
如果你發現真相卻覺得備受真相折磨,折磨你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之所以成為真相的原因。但真相一定會讓你自由。
劇作家和在大學兼課的女友總是分隔兩地,他習慣性地和其他女人來往,沒上床,卻也瞞著女友。直到女友發現她自以為的「真相」後,兩人關係破裂。女友說:
如果你發現真相卻覺得備受真相折磨,折磨你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之所以成為真相的原因。但真相一定會讓你自由。
然而男主角卻認為,人要先放開,才能察覺真相。(p.85)
「森林小屋」。即使是夫妻,會不會也有無法釋懷的競爭心態?
都是從事寫作的夫婦,美國太太的作家生涯一帆風順,反觀德國先生出了第一本書後,就成了家庭主夫。以為了太太專心工作的理由而住到離紐約五個小時車程的鄉下地方,隨著太太的名氣漸大,作品甚至入圍國家圖書獎,作先生的只想要把一家人圏囿在這沒人可以打擾的小地方,於是作法越來越極端─破壞網路,設置路障,不買報紙……。直到妻子執意開車載女兒進城,在衝突中發生了車禍,丈夫試圖遮掩的外面世界,還是入侵了他自以為的美滿家庭生活。
都是從事寫作的夫婦,美國太太的作家生涯一帆風順,反觀德國先生出了第一本書後,就成了家庭主夫。以為了太太專心工作的理由而住到離紐約五個小時車程的鄉下地方,隨著太太的名氣漸大,作品甚至入圍國家圖書獎,作先生的只想要把一家人圏囿在這沒人可以打擾的小地方,於是作法越來越極端─破壞網路,設置路障,不買報紙……。直到妻子執意開車載女兒進城,在衝突中發生了車禍,丈夫試圖遮掩的外面世界,還是入侵了他自以為的美滿家庭生活。
所以,夫妻之間產生的妒忌,要如何調適呢?
「夜晚的陌生人」。講的是「信任」─男朋友和女朋友之間;飛機上陌生的講述者和傾聽者之間。
在飛機頭等艙內聽臨座先生自述的一個充滿異國情調、光怪陸離的故事─在外交部工作的男主角帶著女友出席各項聚會,認識了科威特大使館裡的人,接受招待到科威特遊玩,女朋友卻在他眼前被人口販子綁架走。一年後她趁機逃出和他重逢,但兩人關係卻已變質,信任不再。在一次爭吵中,兩人動起手來,他推了她一把,她從二樓跌下來死了。他的戶頭多了三百萬,於是成了謀財害命賣女友的壞蛋。但他不認罪,開始逃亡。這趟飛機是他要回德國自首,但在進入警局之前,他要先去見母親,找律師,於是需要「借」一個身份讓他可以安全入境。
五年後,男子出獄,再向五年前讓他用了他護照的「我」借一筆款子,要飛到美國處理他的財務。然後「我」自問,為何會信任一個在飛機上偶而交談的陌生人?
五年後,男子出獄,再向五年前讓他用了他護照的「我」借一筆款子,要飛到美國處理他的財務。然後「我」自問,為何會信任一個在飛機上偶而交談的陌生人?
「最後的夏日」。人有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死期?
男主角因罹患癌症,日漸痛苦,於是決定和老妻、兒女、孫輩們在這湖邊別墅共渡一個快樂的暑假,之後在某個晚上,他會喝那瓶珍藏的毒藥,在兒孫的圍繞下,以酣然入睡的姿態死去。
然而事情未如預期,他的妻子發現他的計謀,告知眾人後憤而離去。男主角慢慢恢復理智,將毒藥鎖進櫃子裡,寫了一封信和鑰匙寄給妻子,將生命交給她。後來突然發現還有一枝備份鑰匙,像再次試煉般,最後他把這把鑰匙丟到湖裡,靜靜等候妻子收到信後的到來。
「魯根島上的巴哈」。藉由共度魯根島上的巴哈音樂季,做兒子的希望多少能拉進父子之間疏離的感情。然而幾天假期下來,兒子認為所有的努力都無所謂的,因為和父親的關係並沒有任何進展。然而在回程上,和那個既冷漠又遙遠的父親,在大雨車內一起聽巴哈經文歌CD的剎那,看著淚流滿面的父親,兒子對父親似乎有了些不同的認識。
「南方之旅」。人會自動捏造記憶好讓自己好過一些。
住在養老院的老太太對兒孫的愛,在某一天突然停止了。對她而言「愛不是感覺,而是意願。」,因為她把義務變成偏好,把責任轉成愛。
因為生病,孫女奉命到養老院照顧她,她卻想要去南方旅行。孩子們不放心,要孫女開車同遊,在旅途上,她說起自己人生的故事,講到本來的初戀情人如何拋下她,使得她最後嫁給世交的丈夫,生下孩子後,但最後還是和外遇的丈夫離婚。這趟南方之旅,孫女費心思找到那名祖母口中的情人,而現在已是著名作家的退休教授,甚至安排祖母和那男子會面。就在這次的重逢中,老太太終於面對她重置記憶的事實,實際上是她無法冒險,縮回熟悉的生活圈,選擇安逸的人生,盡她人生的「義務」。
住在養老院的老太太對兒孫的愛,在某一天突然停止了。對她而言「愛不是感覺,而是意願。」,因為她把義務變成偏好,把責任轉成愛。
因為生病,孫女奉命到養老院照顧她,她卻想要去南方旅行。孩子們不放心,要孫女開車同遊,在旅途上,她說起自己人生的故事,講到本來的初戀情人如何拋下她,使得她最後嫁給世交的丈夫,生下孩子後,但最後還是和外遇的丈夫離婚。這趟南方之旅,孫女費心思找到那名祖母口中的情人,而現在已是著名作家的退休教授,甚至安排祖母和那男子會面。就在這次的重逢中,老太太終於面對她重置記憶的事實,實際上是她無法冒險,縮回熟悉的生活圈,選擇安逸的人生,盡她人生的「義務」。
在每個故事當中,好像看到某部分的自己或者身邊的人。不管是發生過的或者是假想,「在同樣狀況下,我會……」,總覺得小說不再是小說,而是可能真實發生的事實。
是因為年紀到了哀樂中年?還是作者的筆力又讓我彷彿讀到The Reader時一般?也許都是。看完書後走出那間明亮的咖啡廳,夏日傍晚天色卻還大亮,濕毛巾般的熱風迎面撲來,卻覺得心底涼涼的。生命的本質到底所為何來?好像這麼幾行,那麼幾頁,道盡了,也不過就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