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日

R1499. 羅馬四季. Four Seasons in Rome














R1499. 羅馬四季. Four Seasons in RomeAnthony Doerr/施清真。時報。2017318頁。19/01/09-19/01/14


2004年,作者得到「美國文藝學院」的獎助,提供生活津貼、研究室,到羅馬定居一年從事寫作。異卵雙胞胎的兒子才六個月大,夫妻兩人還是決定把握難得的機會,舉家搬到羅馬。剛抵達時的秋天開始記錄,直到隔年的夏天離開。

書中除了描繪了羅馬,更多是他們夫妻在羅馬養育雙胞胎,讓他們精疲力盡的生活。因為之前已經看過作者的兩本書──《呼喚奇蹟的光》和《記憶牆》,所以當作者寫他如何在研究室裡閱讀資料,構思作品時屢屢被窗外景物或其他事情分心,眼看著作者為尚未誕生的作品苦思傷腦筋……這時真想跳上前去拍拍他肩膀,說,別擔心,你後來真的寫出棒到不行的作品,現下就多看一眼傘松、多瞄兩下飛過去的鸚鵡吧!

去年五月才又再次拜訪羅馬,雖然只有幾天時間,但用雙腳帶著手機地圖走到腿軟地認識這個城市,體驗特別深刻。只是作者的筆太傳神,聲音、顏色、樓底、轉角、商店、人物、古蹟……無一不可描繪。相較之下我自以為的認真行走,其實是百分百地浮光掠影。我認識的羅馬像是布景般的仿冒品,風一吹整片捲角飛到半天高,就那麼薄薄的一層,沒有深度,沒血沒肉,沒有前面背後,跟著哇哇鬼叫幾聲外,離開後只剩「啊!羅馬我去過」而已。

因為心得太震撼也太瑣碎的心得,抄錄一段話來總結:

「套句作家艾默生所言,每一篇故事都在探尋『無影無形與不可預知』,諸如信仰、失落、情感。但是弔詭的是,若要達成目的,說故事的人必須借助看得見、摸得到、確切可知的具體事物,因為作者的首要任務在於說服讀者。讀者信服與否有賴於細節──而且必須是適切精準、合時合宜的細節。九噸重的銅鐘,鐘口一圈青綠的銅繡,銅鐘鏗鏘作響,鐘口隱隱現形,而後擺盪到一側,一卷鍍金的華麗氈毯,從陽台上攤展而下。兩張三層樓高的布幕輕輕顫動,緩緩拉開,一名男子踏入燈光之中。
……
作家不也這麼做嗎?她不也是一針一線,秘密串起零星的夢想嗎?她窮追不捨,尋獲最生動的細節,她將之串連,細心排列,架構出一個讀者們看得到、聞得到、聽得到、感覺完全自成一格的世界;她搭設舞台布景,煞費苦心地隱藏所有支架、電線、釘孔,然後站到幕後,暗自希望不管誰來看戲,說不定將會信以為真。」(pp.182-183)

還有還有,譯者的筆太美。真是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